结果: 找到 “写作” 相关内容8

  • 【征文】我与财智共成长——记录这4年来,我的成长蜕变故事!

    征文:我与财智共成长

    ——记录这4年来,我的成长蜕变故事!


    今天是2023年的最后一天了,值此岁末年初之际,借参加这次征文活动的机会,我正好复盘了下自己在2023年的收获,以及在财智东方学习这4年来,自己的成长蜕变。站在现在再回看4年前的自己,真是有一种突飞猛进、一日千里的感觉。通过这4年来不懈的学习、试错和历练,我积累了深厚的专业+职业能力功底,完成了从一名财务总监到财务顾问的蜕变,完成了转型的1.0阶段。下面就分享下我和财智东方的成长故事。


    一、职业目标与现实的落差

    我最早萌生要成为一名优秀讲师顾问的想法,是在2018年。因为当时虽然在企业里的表现也很优秀,连续2段经历都是入职半年内就升职,公司上下都好评(等于从财务主管到经理、从财务经理到总监,都升的很快),但受限于公司平台(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尝试了很多),总实现不了更大的发展,所以那几年是我在职场中做事情最猛、但也最迷茫焦虑的几年。


    那时为了找到长期的方向,我密集地读了50多本的讲创业、职场、职业发展方面的书,收获了很多能量。那时就在心里立志,未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讲师顾问,把这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在照亮一方的同时收获成功。但当时在企业里,对于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讲师顾问,转型的具体方法路径、努力方向是什么,市场情况如何等, 完全没概念。


    非常幸运地是,在2018年底我结识了财智东方。记得当时看到了朋友转发的沙龙活动介绍,主题就是像财务顾问一样工作,主讲老师就是徐光老师。这个主题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第一次走进了财智东方的线下沙龙。


    自此之后,我就逐渐迷上了财智东方的课,从最开始的6天卡,升级到15天卡,很快就升级为5年卡,并且在19年参加了讲师训练营,21年参加了顾问训练营。也正是由于参加了武老师的讲师训练营,让我认识到了一名优秀讲师、顾问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模型,以及转型的具体路径方法、时间节奏是怎样的,以及如何验证自己的火候够不够等,这次学习也让我真正看清了自己的差距。

    所以自此之后的这几年,我都是把系统学习、快速成长弥补差距这件事,设置成了自己最高优先级的任务,永远在寻找自己当前最瓶颈的点是什么,只要有时间就全部投入到各种学习和尝试中,来解决这个卡点。所以每隔4-5个月再回头,都会感觉到自己明显的进步!下面就来复盘下,这4年多来跟随财智东方学习,我的成长蜕变故事,心路历程和收获。


    二、这4年来,我的成长蜕变

    总结下这4年来我的成长,可以分解为22年:

    12020-2021年:专业突破+转型铺垫。在这2年,我把财智东方25门的训练营(后来又增加3门)+e讲堂,按各专业模块划分,全部系统地学习了1-2遍,再补充一些专业书,把每门大课都梳理成笔记+脑图+文章的形式,建立起财务领域完整的知识能力架构,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并把重点复盘发到论坛+公众号上,来驱动自己逻辑写作能力的提升。


    22021-2023年:转型尝试。2年就是大量地跑市场,在过程中遇到了哪方面的短板,就去快速地提升哪方面。所以这2年主要训练了自己在沟通谈单、讲课方面的体感和能力;以及随着和老板沟通和项目的交付,不断深化自己的专业能力(知识技能的应用内化,主攻股权+税,总结了大量脑图和技术点);同时也锻炼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及项目技巧,提升交付能力。

    3、盘点这4年来,我的成果输出:

    建立起了财务领域完整的知识能力架构(把每门大课/专题,都总结成了笔记+脑图+文章的形式),已发复盘文章70多篇(发论坛、公众号、头条等);总结了股权+税法+历史问题等方面的技术点、脑图上百个;讲线上课+直播分享20次,录短视频120个,线下培训5次,线下分享+答疑若干;做项目6个,服务老板+谈单30多次。


    所以我想,可以把这4年定义为我转型的1.0阶段。下一个5年的计划,就是要把自己的擅长产品化,解决真实场景中的问题,通过积累项目量、讲课量,加上自己的不断的总结复盘、刻意练习,来打通转型的2.0阶段,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成为一名独立的、优秀的财务顾问。


    三、与财智东方的互动

    1、与老师们的互动,收获:

    这几年来,除了学习训练营、e讲堂、学税宝等正式课程,直接打造核心能力,这里还想特别提下财智东方的各种活动,也是对我帮助极大。比如:在各种直播、沙龙、和每年的讲师大会上,老师们的各种分享、及对我的指导,对我来说的含金量,真的一点也不亚于正式课程!刚又总结回顾了下,就分享如下几方面吧。


    1)在顾问成长方面的指引。

    比如:徐老师在22年讲师大会分享的,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财务顾问。老师总结了,优秀财务顾问=专业能力(点面结合、系统性思维、团队协作)+沟通说服能力+项目技巧,这3方面缺了哪个,都会感觉非常地受限。老师还分享了,做一名优秀的顾问可能需要近10年的功力,而做到基本上能hold住(也就是上述这3项都没有明显短板),也需要4-5年的时间。当时我就感觉老师总结的非常地清晰、前路方向明确,所以我还把它梳理成了文章,每当感觉到迷茫,都会拿出来复习下。这很好地指导了我这2年的学习和实践方向。


    还有包括在今年讲师大会上,徐老师分享的财务顾问的商业模式(核心竞争力+产品+客户),新春答谢会上分享的学习的3个阶段(每个阶段要4-5年,分别突破的是什么),都对我帮助很大。包括在近几期讲师大会上,刘老师的经验心得分享,都是让我受益良多。


    2)在讲课方面的指导。

    22-23年,财智东方平台还给学员提供了直播分享、锻炼自己讲课能力的宝贵机会。而且为了帮助老师们更快地提升,徐老师在百忙之余还特意抽出时间,帮我们做点评和复盘,真的让我很有收获。还有武老师在各种场合经常分享的讲师秘籍,随着自己讲的次数增加,也越来越能有深刻的体会了。


    比如:徐老师说一门好课的标准就是窄而深,深度是靠知识的总量、打通关联知识的链接、多举例子和打比方来实现。而窄度是要猜对学员的需求,深度理解学员,一定是问题导向而非从自己的积累出发;所以找到学员需要的准确度,决定了老师水平的高低。


    还有武老师经常讲的课程设计的ASK理念,即:理念+技能+知识,这3个维度要同时植入,课程才会有内在灵魂(教学心理学)。也就是说,除了要把实战讲明白,还要关注实际实施的环境和背景条件都有哪些,并阐述出更高层面的理念和规律、及背后的理论支撑是什么,这样学员才能举一反三!


    以上这些都对我很有指导意义,所以把老师讲的这些要点都记录下来,每次磨课的时候我都会参考下,然后每次都刻意练习1-2点。所以经过这2年的历练,也能感觉到自己在讲课方面的一个清晰的进步,非常感谢老师们的指引!


    3)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引。

    比如:武老师、王老师、徐老师今年做的知识地图大赛辅导,对我的指导意义也很大。尤其是徐老师分享的知识地图的3个作用。知识地图的第一个作用就是拓展知识边界,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清晰地知道自己不知道(达克效应),这个从0到1建立的过程是最难、也最需要耐心的。在脑子里先建起来框架+重点了,相当于就有了一个锚点,以后碰到时自然会逐渐转化(一般要1年时间)。


    知识地图的第二个作用叫可视化,在脑子里太抽象,放在眼前了才能发现深层规律。第三个作用叫知识的打碎重组,把零散的知识收集来了,光分类不行,还要把它进行打碎重组,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这才有助于你举一反三和再创造,重组的过程就是很深的学习。武老师也分享了这点,解决问题需要知识的重组,知识间的连线就是场景,解决不同的问题场景,连线不同,不断应用后就内化了,可灵活输出了,这就是应用的重要性。所以,高级学习模式都是基于场景和挑战,把知识组合起来灵活应用的。


    这些对我都很有触动,当时就有一种,老师为什么能总结得如此清晰,恍然大悟的感觉!可能是因为老师融入了脑科学方面的知识吧,所以感觉非常的实用。后来按照老师所说的,改进了学习方法之后,确实有一种掌握了外挂的感觉,学习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了,也对自己所处的阶段也更加清晰了!


    还有王老师经常讲的高效+深度学习法,比如:在公司里没做过时该如何争取机会,学习到什么程度算基本合格,怎样通过快速学习跨越一些阶段、一出来就能应对一些事(好老师指引+自己特别能琢磨,思辨),学习咨询师的工作秘诀(快速形成思路、方案,思考和沟通为主,能想清楚、说明白、举一反三)等,我都认真吸取内化了。平时也会经常拿出来看看,来验证自己是否走在了正确而高效的学习之路上。


    4)武老师的直播和发布会,让人收益良多。

    今年武老师直播场次较多,还有新品发布会等,经常能从武老师的分享中汲取到关键信息,解决掉自己当下的卡点,破除迷茫,指引行动。比如:今年武老师讲的如何快速学习税法,转型财务咨询顾问的五步法(看清方向后,分为3个阶段),还有讲课秘籍等等,真的是受益良多,光长笔记就总结了有20条。


    5)新产品特别给力!

    刚刚结束的陈老师的CFO外包课,还有韩老师的股权架构设计训练营,经过认真学习+复盘后,都是解决了我当前的问题卡点,非常的干货和实战。所以感觉财智东方今年的新课,对转型的同学特别给力,感谢老师们的用心付出!


    6)自己心态的改变,收获真正的定力!

    正是因为这4年多来跟随财智东方的老师们不断学习、再加上大量的实践尝试,使我掌握了真正的本领、独立工作的能力,发展路径也变得逐渐清晰,也体会到了赋能他人带来的成就感,所以我整个人的状态也变得越来越自信、坚定、且有松弛感了,不再像原来那样紧绷,生怕浪费掉发展的时间了。这些都是在财智东方长期学习所带来的改变!


    2、与同学们的互动,收获:

    1)财智东方是一个非常有能量的学习场,每次来到线下课,和同学们聊聊天、交流下心得,都会碰撞出新的灵感和启发。所以,从同学身上我也收获了很多有价值的反馈和鼓励。而且在工作遇到问题时,同学之间也是互相帮助、补台,相当于背后有了一帮关键支撑力,这样在工作中就更不惧挑战、更有信心了。


    2)2023年,在北京分总李稳的帮助下、在热心同学的组织下,我还参加了8次的线下分享会,来促进知识能力的应用转化,也进一步训练自己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这个用输出倒逼输入的过程,让每位同学都获益良多。


    3、与财智平台的互动,成长:

    1)在打造卓越的财务经理人方面,财智东方不仅有着非常落地实战、精准而丰富的课程资源,还打造出了一个360度的学习场,有财务经理人论坛、各种的学习群、及定期的线下活动。这样每次的学习收获,都可以分享到学习群和论坛中,相当于为学员打造了一个从输入、深度思考应用到输出的闭环,而且同行之间也能相互交流、答疑、赋能。我想这也是我能快速成长的一个主要原因。


    2)财智东方还给要转型顾问讲师的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和指导,如:上咨询项目、当陪跑营助教、讲课等。通过每次的实践、老师指导和复盘,我的收获都很大,都能增加不少的体感和深度思考。而且过几个月之后再回顾,也都会有新的、不一样的收获。


    四、结语:财智东方是转型成功的最佳助力!

    以上就是回顾过去4年,我在财智东方学习的一个收获和心得。有时也经常在想,要是再早4年认识财智东方就好了,那样自己的职业发展就能又超前好几年,也不用花很多冤枉钱,不断地试错了!因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财务经理人,成为一名优秀的讲师顾问、财务专家所需要的一切技能、经验和认知,财智东方都有,而且总结得非常地系统、实战!所以真心感觉,财智东方是我们在财务职场上获得成功的最佳助力!


    最后,借用下陈老师在CFO外包课上的结语,希望在下一个4-5年,在财智东方的陪伴下,自己能真正地进化成为一个超级个体,自带系统,持续发光,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做自己人生故事中的超级英雄!共勉!


    狄蕊

    2023年1231

    坛主狄蕊
    1条评论
    发布时间:2023-12-31
  • 写作参考公众号推荐(eleven写作经验分享)

    今天线上发布会《我是财务,该如何提高写作能力?》学员提到要参考一下我平时看什么公众号来学习和提高文章技法

    附件是我参考的公众号,供大家借鉴


    附件:文章技法-公众号参考

    坛主eleven
    0条评论
    发布时间:2023-12-03
  • 写作参考书籍推荐(eleven写作经验分享)

    推荐的参考书籍见附件

    主要是非虚构写作和逻辑写作相关书籍,也包括沟通设计类的



    附件:写作参考书推荐

    坛主eleven
    0条评论
    发布时间:2023-12-03
  • 坛主eleven
    1条评论
    发布时间:2023-11-15
  • 2023年论坛“征文”辅导材料:参考一下前面征文活动的内容

    凑个热闹,回顾一下之前的场面


    放两份之前征文活动的投稿内容供参考,因为年代久远,有些文章找不到链接了,我就用自己整理的文档分享给大家


    注意,文件是.exe自运行文件,在windows下可用,苹果macos不能用,不是病毒文件,如果电脑有警告,直接选择信任就行了


    第三次征文活动优秀投稿及点评


    第一次征文活动优秀投稿及点评

    坛主eleven
    0条评论
    发布时间:2023-11-15
  • “征文”辅导材料:重读叶圣陶的《文艺写作漫谈》

    文艺写作漫谈

    作者:叶圣陶  原载于1944年3月《国文月刊》26期


    摘要:

    这是一篇很好的关于写作方面的文章,我们工作中要写很多东西,看看名家大师级的人物是怎么说的,对我们很有启发和指导性

    --------------------------------------------------------------------------------


           用文字连缀成的文章,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普通文字,一类是文艺。普通文字的写作目的,一是传授知识,如说“三角形的三内角之和等于两个直角”是。二是报告事实,如报纸上的报道文字是。这种文字的顶要紧的要求就是正确,清楚。


           文艺则还有目的。什么是文艺,意见很多,现在且不去讨论它。我只简略地说,它除了传授和报告之外,还有一个目的,而且是主要的目的,那就是表示出己之所见(当然,这个“己之所见”的范围是有种种不同的)。它用一种综合的烘托的手法,像画家用色彩一般,根据自己的情绪、意识、印象等等,把“己之所见”表示出来。可是并不讲得完全,说得净尽,只到足以唤起读者的意象为止,让读者自己去欣赏,咀嚼,体会,思考。


           假如读者在体会思考之后,恍然地“啊”的一声,说:“原来他说的是这么一个意思啊。”这就与作者的“己之所见”接触了。


           这种“己之所见”的来源是非常复杂的。也许他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在萌发,组织,逐渐成长,也许更受到他的家长、师友、环境等的影响。一个人的作品常常是这些的总反映。屈原的《涉江》里说: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这向来认为名句。我们读它,不可忽略他的生平和他所处的时代。他是非常忠于他的祖国——楚国的。因遭受谗言中伤,不为楚怀王所喜,只得郁居于沅湘之间。由他看来,现实世界是闭塞的,幽晦的,荒寒的。这几句诗固然是写景,同时也传出了他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


           上面是一个古代作品的例子。再来举一个新的:


          《阿Q正传》(Q字读音如桂或贵)这篇小说,想各位读过了。作者鲁迅先生生于光绪七年,经历了辛亥革命,兴奋地看到革命势力把清廷推翻。可是,他看到革命的不彻底和军阀的内哄,又失望了。他用医学者的素养剖析我国的国民性,发现了种种弱点。根据这些,创造了阿Q这个人物。那具备了夸大、永远感到满意、永远感到胜利的性格,为了时髦和贪点小利才来参加革命的行动——岂只是阿Q一人如此,我们留心观察,便觉得这样的人随处可见。这便是鲁迅创造的成功。


           这种成功决不是临时或一朝一夕所能得到的,主要决定于作者的识力和观察力。有的作者能观察出别人所观察不出的,这就是所谓“深刻”。有的作者只观察到别人同样能够观察得出的,这就是所谓“平常”。也决定于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这包括规定组织,运用最适当的字和最适切的表现方式。这种能力的养成由于平时的锻炼。所谓“平时”,并不是说把一个人的写作生活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平时的准备时期,一个是正式的写作时期,而是说“随时随地”,就是随时学习,随时发挥;一面吸收,一面成长。各位大概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写完一篇文章,自己很满意,这时候的自己满意,未必能断定那篇文章真个是好,因为其时两个“我”还没有分开来:一个是写作文章的“我”,一个是批评文章的“我”。等到过了几天,两个“我”分开来了,再来读自己的东西,满意的成分便不免减少了一些。等到给别人看过,而接受到中肯的批评,你也许会产生重作的念头呢。


           自己写的东西,自己看了会感到不甚满意,那就是你准备得不够。你还得深思,还得作更多的练习。等到你能够写一篇东西,今天看了满意,明天或两个星期后看还相当满意,自己看了满意,别人看了也还满意,那时候就是你进步了。


           上面谈的是一般的文艺。现在谈谈新文艺。


           在民国八九年的时候,发生了白话文运动,或叫做新文学运动。于是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以为白话文就是文学,而且是新的文学。其实“白话文”和“新文学”之间是不能画个等号的。至于一般中学生,更认为那分行写的、发点感慨的诗,那发发牢骚、颂扬颂扬洋车夫的小说,就是新文学。他们都热烈地爱好这种新文学,阅读人家的,自己也来写作。这情形和我过去在中学里读旧诗相仿。那时中学里的国文教材不超出《古文辞类纂》(清姚鼐选)和《文选》(梁萧统选)两部书。前者是桐城派的法宝,多载道之文,不甚有兴味,后者又太重于词藻,并且有很多生僻的字和典故,都不为中学生所喜。于是投其所好的,便只有二者之外的写景言情的诗了。


           实在说,文学的好坏并不在它是文言还是白话,也并不在其新旧,却在作者有所见没有。


           有一个参加了两年战争、新从山西跑回来的青年,他说要写一篇三个逃兵的故事:一个怕苦,一个思乡,一个是不满于所属的部队,想改投友军。我说很好,这是大可一写的题材。他写成了,可是光在对话之中把他们逃走的原因表明了就完了。表明既不深切,发展也似有实无,不成一篇及格的小说。这不能说他无所见,但他所见还是朦胧的,不精密的。用种植来比喻,其时胸中还没有成熟的果实,仅仅有细嫩的萌芽。要待那萌芽发荣滋长,开花结实,并且成熟,那才是动笔挥洒的时候到了。他才有一点萌芽就写,不能成功是当然的。从此可知,不但要有所见,还要见得深切精密。朦胧的一些认识,肤浅的一些感想,是并不足以写成文艺的。


           驾驭文字这一方面,下面再来谈谈。


           最近我看到一篇小说,开头是:“是一个零星点点的晨曦。”作者把早晨的阳光——晨曦——当作早晨了。接下去是:“在某某司令部的会议室中,集合了一群雄赳赳气昂昂的男女好汉——都是不怕牺牲精忠报国的青年。”一篇小说可以描写男女好汉,可以描写好汉的精忠报国;但“好汉”与“精忠报国”都是品评语,该让读者读了之后说出来;而要读者自己说出这些品评语,非于小说中表现得恰如其分不可。现在小说刚才开头,先把该是读者说的话“点”了出来了,好汉,而且是精忠报国的青年,这未免失掉文艺的意味了。文艺决不会这么老实。像这样写文艺,那不如写论文、传单或者标语更为了当些。这是对于文字不能够胜任愉快地驾驭的例子。


           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请大家不要轻易动笔,也不是说不妨借口“留下一部分让读者自己去体味”,而写些不明不白的东西。我只是请各位更切实地、更深入地去思索,去观察。思索与观察切实深入了,就不怕没有可写的了。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我们读杜甫的《春望》,诗中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如果不肯深思,而仅凭直觉来理解,不过是“国破了,可是山河还在;到了春天,城中的草木长得非常茂盛”这些意思罢了。而在富有语感的人,读到上一句,就会想到国破了,一切人事——政局和人民的生活——都跟着破坏了,改变了,不破坏不改变的只有自然界的山河而已。读到下一句,就会想到年年逢春天,而此刻特别感到草木深,意思是年年人与草木同处城中,故不觉草木之深,此刻人民流离,城中留者稀少,所以特别感到草木深了。语感越富的人,对于文艺的了解越深。


           怎样训练我们的语感呢?我想,惟一的办法就是多读别人的作品。多读,多体会,多了解,语感自然有进步。别人的作品,包括从前的和现在的。至于我,倒觉得从前的作品比起现代的来,好的更为多些。我并非劝各位少读甚至不读现代的东西,而是请各位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去读,学习那好的,摒弃那坏的。


           我说现代的好作品不多,并不是有意夸张,而是事实。现在通行“拉稿”。试想,拉来的稿子都会是精心结撰的吗?有许多作家常常说,他们写成了文字,是连第二遍都不看,也不高兴看的。其实,这并不足以表示出他们的高深的修养和卓越的天才,倒说明了他们对于艺术的不很忠实。还有一些作家说他们一小时可以写两三千字,这,以我的经验来说,是不可能的。能够这样的若非卓越的天才,一定是在粗制滥造。在这种情形之下,好作品当然不会多的。


           现在的读者对象和从前不同了。从前的作者写东西,或者想藏之名山,传之于人,或者给同道的文人看看。现在是要给更广大的群众看了。为顾到读者起见,就得写纯粹的语体。而且就文字本身说,语体必须是纯粹的才美。怎样才纯粹呢?要运用现在语言的字汇和调子来写,尽力避免文言的成分,避免初期的白话文的影响,避免翻译的调子。初期的白话文就是那仅仅把虚字改换的假白话文。至于像那“以什么什么为根据”之类的文言调子,像那“我一定要这样做,假如什么什么”之类的翻译的调子,因为我们口头已经说惯了,便是现在语言的成分了,是可以采用的。


           最后,请让我把以上的话结束一下。多思索,多观察,必将有所见;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二者会合起来,写出的东西纵不定是名作,也决不会一无足观了。

     

    附件是PDF文件,可以下载打印学习:

    叶圣陶:文艺写作漫谈

    坛主eleven
    0条评论
    发布时间:2023-11-15
  • 经典重温—财务写作的bible

    下面这篇文章是sun在之前的征文时找来给大家参考学习的,经典的就是经典的,再次翻出来,让大家一起来找找曾经的感觉!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文艺写作漫谈

    叶圣陶

    原载于1944年3月《国文月刊》26期


    用文字连缀成的文章,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普通文字,一类是文艺。普通文字的写作目的,一是传授知识,如说“三角形的三内角之和等于两个直角”是。二是报告事实,如报纸上的报道文字是。这种文字的顶要紧的要求就是正确,清楚。


    文艺则还有目的。什么是文艺,意见很多,现在且不去讨论它。我只简略地说,它除了传授和报告之外,还有一个目的,而且是主要的目的,那就是表示出己之所见(当然,这个“己之所见”的范围是有种种不同的)。它用一种综合的烘托的手法,像画家用色彩一般,根据自己的情绪、意识、印象等等,把“己之所见”表示出来。可是并不讲得完全,说得净尽,只到足以唤起读者的意象为止,让读者自己去欣赏,咀嚼,体会,思考。


    假如读者在体会思考之后,恍然地“啊”的一声,说:“原来他说的是这么一个意思啊。”这就与作者的“己之所见”接触了。


    这种“己之所见”的来源是非常复杂的。也许他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在萌发,组织,逐渐成长,也许更受到他的家长、师友、环境等的影响。一个人的作品常常是这些的总反映。屈原的《涉江》里说: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这向来认为名句。我们读它,不可忽略他的生平和他所处的时代。他是非常忠于他的祖国——楚国的。因遭受谗言中伤,不为楚怀王所喜,只得郁居于沅湘之间。由他看来,现实世界是闭塞的,幽晦的,荒寒的。这几句诗固然是写景,同时也传出了他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


    上面是一个古代作品的例子。再来举一个新的:


    《阿Q正传》(Q字读音如桂或贵)这篇小说,想各位读过了。作者鲁迅先生生于光绪七年,经历了辛亥革命,兴奋地看到革命势力把清廷推翻。可是,他看到革命的不彻底和军阀的内哄,又失望了。他用医学者的素养剖析我国的国民性,发现了种种弱点。根据这些,创造了阿Q这个人物。那具备了夸大、永远感到满意、永远感到胜利的性格,为了时髦和贪点小利才来参加革命的行动——岂只是阿Q一人如此,我们留心观察,便觉得这样的人随处可见。这便是鲁迅创造的成功。


    这种成功决不是临时或一朝一夕所能得到的,主要决定于作者的识力和观察力。有的作者能观察出别人所观察不出的,这就是所谓“深刻”。有的作者只观察到别人同样能够观察得出的,这就是所谓“平常”。也决定于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这包括规定组织,运用最适当的字和最适切的表现方式。这种能力的养成由于平时的锻炼。所谓“平时”,并不是说把一个人的写作生活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平时的准备时期,一个是正式的写作时期,而是说“随时随地”,就是随时学习,随时发挥;一面吸收,一面成长。各位大概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写完一篇文章,自己很满意,这时候的自己满意,未必能断定那篇文章真个是好,因为其时两个“我”还没有分开来:一个是写作文章的“我”,一个是批评文章的“我”。等到过了几天,两个“我”分开来了,再来读自己的东西,满意的成分便不免减少了一些。等到给别人看过,而接受到中肯的批评,你也许会产生重作的念头呢。


    自己写的东西,自己看了会感到不甚满意,那就是你准备得不够。你还得深思,还得作更多的练习。等到你能够写一篇东西,今天看了满意,明天或两个星期后看还相当满意,自己看了满意,别人看了也还满意,那时候就是你进步了。


    上面谈的是一般的文艺。现在谈谈新文艺。


    在民国八九年的时候,发生了白话文运动,或叫做新文学运动。于是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以为白话文就是文学,而且是新的文学。其实“白话文”和“新文学”之间是不能画个等号的。至于一般中学生,更认为那分行写的、发点感慨的诗,那发发牢骚、颂扬颂扬洋车夫的小说,就是新文学。他们都热烈地爱好这种新文学,阅读人家的,自己也来写作。这情形和我过去在中学里读旧诗相仿。那时中学里的国文教材不超出《古文辞类纂》(清姚鼐选)和《文选》(梁萧统选)两部书。前者是桐城派的法宝,多载道之文,不甚有兴味,后者又太重于词藻,并且有很多生僻的字和典故,都不为中学生所喜。于是投其所好的,便只有二者之外的写景言情的诗了。


    实在说,文学的好坏并不在它是文言还是白话,也并不在其新旧,却在作者有所见没有。


    有一个参加了两年战争、新从山西跑回来的青年,他说要写一篇三个逃兵的故事:一个怕苦,一个思乡,一个是不满于所属的部队,想改投友军。我说很好,这是大可一写的题材。他写成了,可是光在对话之中把他们逃走的原因表明了就完了。表明既不深切,发展也似有实无,不成一篇及格的小说。这不能说他无所见,但他所见还是朦胧的,不精密的。用种植来比喻,其时胸中还没有成熟的果实,仅仅有细嫩的萌芽。要待那萌芽发荣滋长,开花结实,并且成熟,那才是动笔挥洒的时候到了。他才有一点萌芽就写,不能成功是当然的。从此可知,不但要有所见,还要见得深切精密。朦胧的一些认识,肤浅的一些感想,是并不足以写成文艺的。


    驾驭文字这一方面,下面再来谈谈。


    最近我看到一篇小说,开头是:“是一个零星点点的晨曦。”作者把早晨的阳光——晨曦——当作早晨了。接下去是:“在某某司令部的会议室中,集合了一群雄赳赳气昂昂的男女好汉——都是不怕牺牲精忠报国的青年。”一篇小说可以描写男女好汉,可以描写好汉的精忠报国;但“好汉”与“精忠报国”都是品评语,该让读者读了之后说出来;而要读者自己说出这些品评语,非于小说中表现得恰如其分不可。现在小说刚才开头,先把该是读者说的话“点”了出来了,好汉,而且是精忠报国的青年,这未免失掉文艺的意味了。文艺决不会这么老实。像这样写文艺,那不如写论文、传单或者标语更为了当些。这是对于文字不能够胜任愉快地驾驭的例子。


    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请大家不要轻易动笔,也不是说不妨借口“留下一部分让读者自己去体味”,而写些不明不白的东西。我只是请各位更切实地、更深入地去思索,去观察。思索与观察切实深入了,就不怕没有可写的了。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我们读杜甫的《春望》,诗中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如果不肯深思,而仅凭直觉来理解,不过是“国破了,可是山河还在;到了春天,城中的草木长得非常茂盛”这些意思罢了。而在富有语感的人,读到上一句,就会想到国破了,一切人事——政局和人民的生活——都跟着破坏了,改变了,不破坏不改变的只有自然界的山河而已。读到下一句,就会想到年年逢春天,而此刻特别感到草木深,意思是年年人与草木同处城中,故不觉草木之深,此刻人民流离,城中留者稀少,所以特别感到草木深了。语感越富的人,对于文艺的了解越深。


    怎样训练我们的语感呢?我想,惟一的办法就是多读别人的作品。多读,多体会,多了解,语感自然有进步。别人的作品,包括从前的和现在的。至于我,倒觉得从前的作品比起现代的来,好的更为多些。我并非劝各位少读甚至不读现代的东西,而是请各位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去读,学习那好的,摒弃那坏的。


    我说现代的好作品不多,并不是有意夸张,而是事实。现在通行“拉稿”。试想,拉来的稿子都会是精心结撰的吗?有许多作家常常说,他们写成了文字,是连第二遍都不看,也不高兴看的。其实,这并不足以表示出他们的高深的修养和卓越的天才,倒说明了他们对于艺术的不很忠实。还有一些作家说他们一小时可以写两三千字,这,以我的经验来说,是不可能的。能够这样的若非卓越的天才,一定是在粗制滥造。在这种情形之下,好作品当然不会多的。


    现在的读者对象和从前不同了。从前的作者写东西,或者想藏之名山,传之于人,或者给同道的文人看看。现在是要给更广大的群众看了。为顾到读者起见,就得写纯粹的语体。而且就文字本身说,语体必须是纯粹的才美。怎样才纯粹呢?要运用现在语言的字汇和调子来写,尽力避免文言的成分,避免初期的白话文的影响,避免翻译的调子。初期的白话文就是那仅仅把虚字改换的假白话文。至于像那“以什么什么为根据”之类的文言调子,像那“我一定要这样做,假如什么什么”之类的翻译的调子,因为我们口头已经说惯了,便是现在语言的成分了,是可以采用的。


    最后,请让我把以上的话结束一下。多思索,多观察,必将有所见;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二者会合起来,写出的东西纵不定是名作,也决不会一无足观了。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9 19:54:40编辑过][/color][/align]
    坛主eleven
    0条评论
    发布时间:2011-05-29
  • [求助]项目计划书的写作

    朋友想开一家代理记帐公司,现需要一份项目计划书(非可行性报告),请高手指点,谢谢!
    坛主wxdgj
    0条评论
    发布时间:2007-04-17
  1. 首页
  2. 上一页
  3. 下一页
  4.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