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多久更新一次你的人生地图

431查看

0回复

  • 61主题 61帖数

    级别:会计员

    发表于:2020-11-23 09:07:50

    昨天开车去见一个朋友,坐上车,输入对方给的地址,导航跳出两条选择路径,我选了一条近路的小道,以避免高架的突发拥堵。


    结果,开着开着发现路给封了,我只能掉头重新导航。心里不禁感叹:这高德地图也靠不住。


    [img=745,558]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60c8776b41be4d4983f6e4fb5b1748d9?from=pc[/img]

    电子地图只能提供常规情况下的路线选择,遇到封路等特殊情形就无法给出实时信息了,除非它每秒钟实时更新地图。


    我突然想到了几天前辅导的一个学生,发现我们的人生地图其实也该时常更新的。


    我将人物去人格化,抽象出几个常见案例,给大家参考一下。

      [*]案例1
    [indent]

    小张是从审计学院毕业的,毕业时以出色的成绩加入了四大会计事务所工作,从事上市公司的账务审计。做了三年加入一家民营企业做财务经理,结果经常与民企老板起冲突。民企老板经常对小张发飙:好多部门向我抱怨你一天到晚查他们的帐,运费有没有记错,维修费的依据是什么。我对数据的真实性不关心,你得告诉我为什么。

    [/indent]
      [*]案例2
    [indent]

    小李在县城的重点高中一直是学霸,班级稳居第一,年级排名从未掉出前五。高中毕业也如愿考上了北京的一所985大学,结果发现再怎么努力,顶多考个中游。小李产生了很大的困惑,自信心也一落千丈。于是干脆看小说打游戏,到后来留了一级都不敢告诉家人。

    [/indent]
      [*]案例3
    <indent>

    小林出身在江南的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到大,父母对她只有一个要求:好好读书,其他事情一概不用操心。为了让女儿进入国外名校,父母在她高中阶段就通过中介安排送去澳洲读书。住在监护人家里的小林,第一周就打电话回来向父母哭诉:妈,我要回家。这里的房东太没人性了,洗澡都不让好好洗,超过20分钟就直接给我断水了。

    </indent>


    这三个关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场景是不是有点熟悉?小张、小李与小林的问题,我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他们需要更新他们的人生地图。我为他们的人生地图做了一番细致的分析。


    [img=1038,325]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0580269a077f48b4858f9e00b3437446?from=pc[/img]

    关于人生地图,斯蒂文·柯维在他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专门用了一个拉丁词:paradigm,过去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的思维定式。这种定式有时候可以帮我们作快速有效的判断,但碰到新的情形与场景,就要来个paradigm shift,有意识地更新自己的人生地图。


    如何更新呢?我推荐两项实践。


    远走他乡

    远走他乡,迫使自己进入一个新的场景,有利于自己从各种文化冲击中醒悟过来。我上大学从江南来到西安,一个宿舍8个人来自8个不同的省,晚上聊天既热闹,也有经常打脸的时刻。比如,来自江南米市的我刚说一句,我们无锡的大米最好了。我下铺的东北同学毫不留情地一块板砖拍过来:扯蛋,我们东北的米才是最好的。我当时有点懵,后来工作后却多了一份小庆幸,在物流尚未全国贯通的年代,我至少比同龄的江南老乡早十年知道东北出大米。其实,大学不光是学知识,更是长见识的地方。所以上大学去得越远越好。


    我很庆幸父母的安排与人生的各种机缘巧合,让我有机会去到不同的地方,也因此有机会借着各种囧境更新自己的人生地图。


    新加坡:租住在当地华人家里做菜不能起油锅。他们登报招租的广告写的“可煮食”,确实只让你煮,而不是炒。


    德国:第一次理发我找了一周都没理上,凡事都要预约,“预约”这张新地图让我省了很多无谓的等待,时间效率大幅度提升。


    纽约:为了省钱带自做的饭菜进入办公室被老板“修理”:你不能假设每个人都习惯你吃的菜味。在一个人种混杂的大都会凡事尽量考虑一下他人可能的反弹。


    广泛涉猎

    没有机会去不同的地方怎么办?行不了万里路可以读千卷书。从别人那里获得的间接经验也同样可以刷新自己的人生地图。我特意将自己在不同国家的囧事列出来,就是希望自己栽过的坑别人可以引以为戒。


    书也很多,怎么读呢?基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我建议读一些有跨界经验的作者写的书,比如我跟着吴军读他的系列书籍,收获良多。


    <indent>

    《浪潮之巅》:可以从一个投资人的视角看到各个产业的价值规律与趋势。

    《硅谷之迷》:可以从一个美国老中的眼里了解美国文化的活力与强大之处。

    《全球科技通史》:可以从一个科学家的视角把握技术背后的两条线索:能量与信息。

    </indent>

    我就是借鉴了吴军的“能量与信息”这条主线在哈佛中国中心做了一场反响不错的中国半导体业态报告。


    [img=1380,776]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12402122e9ad45a0a3ad00d2353d9214?from=pc[/img]

    另外,财新主编王烁的《跨界学习》也是一本学科跨度很大的书。这些作者能将不同话题捏合在一起,一定有过深邃的人生思考,一定无数次刷新过自己的人生地图。


    目标不对,努力白废。比如下面这张图,一场好几千人的马拉松,乌泱乌泱一大片,全都跑错了方向,最后只有一个人跑对了,因为每个人都是带着这样一张人生地图在跑的:我只要跟住领跑的就行了。


    [img=1052,998]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d7b11cc8ef504aa092e1c9bf53d38805?from=pc[/img]

    今天正好读到对量子力学与传统文化有着跨界研究的刘丰老师对文化这两个字的全新解构:“文”不过是人对外界事物的主观投射描述,而“化”则是将持守的“文”不断化掉,化而为新的文才是文化。“文化”是个动词,进阶到更高的维度,便成就了高位阶的文明。一个人不断刷新自己的人生地图,日积月累,这样的群体便成就了一种先进文明,或者说更接近真相的文明。

    分享
    关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

    复制
    复制成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