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5)- 澄清概念和标准

324查看

0回复

  • 253主题 254帖数

    级别:会计员

    发表于:2016-02-22 13:17:23

    [i=s] 本帖最后由 henry 于 2016-2-26 09:27 编辑

    这是财务经理人思维模式进阶的第五篇

    澄清概念和标准的重要性。

    人们在讨论一个话题时,表面上用了相同的语言词汇,却在表述不同的事物,浑然不觉的为此争论不休。

      概念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很多问题都是由此而生。笛卡尔说过,“你能把概念搞准确,就可以摆脱人类的一半谬误”。生活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大家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最终发现其实大家意见没有区别,只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请看以下例子:   

    1.在一个工作讨论上,大家因一项艰巨而迫在眉睫的任务而愁眉不展,两个同事突然吵了起来,原来其中一个同事说目前不用着急,从长计议,这显然激怒了另一位同事。后来才明白那位劝大家不用急的同事想表达的意思是要完成任务前期有大量准备工作,先着眼于此。显然,这场二人险些大打出手的争执背后是同样的意图。只是在前期准备工作是否属于“任务”的范畴上有分歧,这是典型的因概念的外延不同导致的误会。   

    2.在一档名为《是真的吗》的求证节目中,有一个题目是猫能直立行走,是真的吗。在视频中,猫因食物或受惊直立走路的事实十分清楚,但最后节目一锤定音 时说猫的直立行走是由于对食物和惊吓的本能反应,不同于人的行走,因此不能叫直立行走。提取下这句话的精华就是“直立行走不叫直立行走”,可见不仅是对不同的人,同一个人对同一概念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有时候能达到让自己混乱的程度。   

    3.当你谈话中提及“美丑”“效率”“公平”“本质”“值得”等等任何一个词汇的时候,你是否想当然的认为对方对它们的理解与你是一样的,很多问题争论到最后没有结果,根本原因可能是大家讨论的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只是大家用同样的词汇,听起来像一个问题而已。大多时候争论之所以没有结果,就是因为连争论什么都搞清楚。 除少数专有名词外,同一个词语所指示的意义在不同人看来都会有很大程度的不同。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选取参照物的不同,快慢,多少,长短,在用到这类词汇时务必要指明其参照物,比如,单纯讲“我觉得大象很重”就毫无意义。这种情况下关键是要设定明确的参照物。   

    2.概念本身便是一个模糊的表述,没有明确的界定范围,如“想”“喜欢”“伤心”“时尚”“任务”“发展”“准备”“议论”等等。这时要关注“标准是什么”(即“依据什么界定”)的问题。多想想“善恶依据什么划分”“直立行走怎样界定”这类问题。 从上面两点可以看出,采用什么样的标准衡量事物,决定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确定“是什么”的关键是“标准是什么”。 还是《是真的吗》里面的一个问题:墨水也能瞬间变无色,是真的吗?我当时看到这个问题就懵了,这个“瞬间”怎么定义,多长时间能叫瞬间,不解释清楚这个概念该问题根本无法回答呀。此外,“墨水”这个概念也是值得商榷的,节目的求证视频中他们使用是一种配置的有一点点发黑的“黑水”。用这样的角度分析世界,你会发现很多类似的现象,有些东西被描述的强大而神奇,起初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后来证明其实只是故弄玄虚的概念党。 如何提高概念和标准思维能力 我们为了锻炼提高主方面的思维能力,平时多问一些“是什么”“标准是什么”的问题,明确概念,很多争论会迎刃而解,用概念思维直接看到问题的本质,也会让人感觉到思考的深度。我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机会的获得便是受益于此:那时面试官组织十几个人群面,有一个环节是论述“有人说做一个快乐的乞丐好过比尔盖茨,你认为呢?”大家接到这个问题时马上从社会价值,荣誉感,财富等方面站开了旁征博引,到我发言时,我表达了这样的意思:首先要明确这个“好”是针对什么而言的,从社会的角度,答案是毫无争议的,如果从乞丐和比尔盖茨个体感知的角度,那必须明确快乐是什么,它是一个结合荣誉,财富,爱好等一切因素后得出个体满意度的综合指标,则题目中已经说明乞丐是快乐的,那答案同样明确。   

    这样一番陈述马上奠定了这个话题的基调,我顺利主导了接下来的讨论。保证了我在这次面试的曝光率。工作后跟HR关系也不错,经常交流一些问题,他告诉我面试时其实HR根本不关心你提出了怎样的论据,有多么博学,他们更加关心你分析问题的思路。针对这一点,明确概念,思考“是什么和标准是什么”的问题是必杀技,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有时此招一出,对方便能感觉到强大的气场,颇有点不战而胜的味道。 为了锻炼我们明确概念,快速应变的能力,以下给出其他的应用场景:请论证以下问题:   

    “这款产品目前还不成熟,要不要推向市场?”   

    “对孩子严厉好不好?”   

    人在面对一个突然抛出来的问题时,往往不知道从何说起。这是因为当一段信息进入大脑时,大脑便开始在庞大而复杂的记忆中检索,与刚接收到的信息逐条匹配,这个自发过程通常是杂乱而没有章法,这也就限制了人们随机应变的能力,造成我们临场发挥时的思维混乱。为应对这种现象,概念思维首当其冲:   

    以概念思维作为切入点,遇到问题从思考“是什么”为起点,强制中断无序的自发联想,规整凌乱的记忆,明确思路。   养成从“是什么”开始这个习惯,你会发现无言以对和冷场这样的事情离你就越来越远了。现在利用概念思维来解答上面的问题,首先询问自己这些问题:   

    “什么是成熟,推向市场的行为怎样界定?”   

    “什么叫严厉?严厉的标准是什么?”   

    每个人的记忆体系不同,答案自然不尽相同。不过相信当这些问题浮现出来的时候,大部分人已经不缺乏观点了。这里我简单说下对第一个问题我提供两对相反的论述:   

    A观点:“什么是成熟?产品没有缺陷才能叫做成熟,但任何产品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苹果的任何一款产品上市时都没有成熟,否则就不会有果56这样的不断版本更新了。着这个角度上,产品的缺陷也算是产品的生命力。”   

    A观点:“什么是成熟?成熟就是具备了采摘的条件,现在产品还有些功能还不稳定,怎么可以强行采摘呢?”   

    B观点:推向市场是一系列营销,物流组合的综合推广,产品现在是有些缺陷,我们现在小规模的试销,以获得客户的反馈,可以看出测试的一部分,不应过分解读。   

    B观点:向客户销售已经毋庸置疑的推向了市场,不管这个范围多小,不能用客户的口碑做赌注。   

    上面的观点只是简单举例,没有展开,在我们的实际思考中,每回答自己一个“是什么”的问题,都会出现新的词汇,这样有了一个新的“是什么”,可以继续展开论述下去。这样,由一个“是什么”可以引发无数个“是什么”,形成了一个“概念链”。很多人可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就是这样的原因。 本文摘编自天涯社区

    分享
    关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

    复制
    复制成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