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加权平均法则要根据材料领用的情况调整存货和在制品,也复杂了不少。从上面的例子,虽然实际成本有些复杂,但是套上计算公式还能理解。可是事情没完,在企业的实际业务活动中,不会总是只有这样的情景。考虑一下如果收到发票时成品加工完毕,在制品已经转出该怎么办?如果收到发票时成品已经发货了,该怎么办?如果是部分成品完工和发货该怎么办?如果部分材料退回供应商该怎么办?
采用标准成本法,成品是否完工,是否发货,是部分完工发货还是全部,以上列出的业务分录都没有变化,材料退回供应商,只要把入库分录按退货数量借贷反一下即可。每天的业务有很多也还是这样,没有什么变化,很简单。
如果采用实际成本法,你得考虑追加多少销售成本,调整成品存货,在制品存货,退货时如何还原,如果是先进先出或后进先出,还要考虑批次。而且每天的业务不只有两三笔,多了怎么办?采用实际成本法的企业,尤其是采用手工记帐或采用模拟手工记帐的财务软件的企业,有几个能做到按订单核算成本,不都是按月汇总吗?这都是实际成本法中的复杂性造成的。
标准成本有效,对应的就是说实际成本无效,什么地方无效?就是成本控制上无效。
有人说我虽然采用实际成本,可是也设置了计划成本,一样可以体现出偏差多少。是的,根据计划成本,可以知道偏差多少。可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你首先要知道手上的实际成本是如何计算得出的,然后比较计划成本才可以得出每个需要的控制点-如采购价格、材料用量、人工等等偏差多少。从前面的叙述可以看出,你如何知道成品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偏差多少出于原材料价格差,多少出于材料消耗差,由于计算过程的复杂性,很多企业只能得出每月的总数,没办法明细到具体的业务,眉毛胡子一把抓,所以也没有几个企业能根据计划成本实现真正的控制。
当然,现在有了计算机系统,可以部分减轻人工计算的复杂,但人们对其理解分析的过程还是复杂的。管理中,简单有效的方法,比复杂有效的方法好,更比复杂无效的方法好。谁都明白这个道理。
1) 领导层: 多数领导愿意推行标准成本法, 原因是标准成本可以辅助预算管理, 目标管理. 从保守性原则讲, 标准成本可以更及时的让财务管理人员掌控成本的浮动, 以便及时准确的调整价格, 或调整预算, 预期效益.尤其对上市公司.
2) 财务核算人员(尤其是国企): 大多数财务核算人员已经习惯了实际成本法, 如果使用ERP 标准成本,就需要财务核算人员的精力从原来传统的完成核算工作, 转移到分析成本差异, 调整差异上. 同时要求财务人员要对前端的业务流程有了解.
所以, 不同的人对标准成本的不同态度,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是否愿意接受新的观念的问题.
如果单纯从标准成本对不同行业的适应性来讲, 对于商业企业标准成本可能就不太适用, 因为企业自身无法对采购成本进行控制. 另外对于成本浮动可能在短期内变化大的行业,如珠宝、石油加工等, 也不太适用.税务机关是觉不承认这种差异进入损益的,逼迫标准成本企业调整差异!他是大爷,没有办法!!
标准成本可能对企业管理水平、财务人员水平的要求比较高,否则标准成本难以到达预期的效果。我这里核算是实际核算,但是又有成本估算价格发布。而且国内很多企业注重实际成本,要在标准成本管理中实现实际成本计算,差异处理、分摊等不是那么准确,采购差异、标准成本调整等的差异的处理、分摊都是比较麻烦的事,传统型企业可能实施标准成本比较困难。不同的企业,处于不同阶段,需要不同成本管理方法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成本管理方法的先进性有其相对性和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