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 找到 “财务书单” 相关内容3

  • 《钱从哪里来》第1-2章读书分享

    《钱从哪里来》第1-2章读书分享


     一、阅读前二章初体验


    1、首先,感谢一个朋友的分享推荐,让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来阅读到这本跟经济相关的书籍,慧英作为本书的领读人也在很积极认真的阅读本书中。

     

    2、这本书目前读完了前两章,现在就下定论说到底是怎么样的一本书还为时尚早,毕竟部分不能代表全部; 


    3、从读完的前二章内容来看,有三个地方还是觉得不错的。


    一是这本书紧跟时事潮流,二是这本书用经济视角对社会现象做了诠释,三是书中用了大量的案例及翔实的数据。


     一是,这本书紧跟时事潮流。 


    说紧跟时事是因为书中说的全都是23年刚发生的事,基本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事,因为刚刚发生过,有人还没来得及去做太多的总结,这本书把背后的规律提炼了出来,所以会让阅读者有新鲜感,当然,也会有启发。

     

    说紧跟潮流是因为书中用了很多网络新词汇,比如岛链经济,比如L型复苏、比如微利社会、比如YOLO、比如特种兵旅游、比如口红效应。 只看这些词汇,会让人忍不住想去搞明白这是什么意思,虽然有些搞明白本质以后发现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新意,但不得不承认,在互联网时代,能够接受并且张嘴就来是一种减少年龄代沟的有效方式。 


    二是,这本书用经济视角对社会现象做了诠释。 


    既然是社会现象,背后其实受诸多因素影响,不能割裂来看,但如果全部一一剖析出来并表达观点,未免会过于敏感,而作者从经济的视角入手,相对就安全多了。

    通过社会现象,从经济的视角去展开和剖析,一是作者擅长的领域,二是作者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再诠释一遍更能找到阅读者的共鸣点。 


    三是,这本书中用了大量的案例及翔实的数据

     

    大环境不好,几乎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但不好到什么程度,或者是说这种不好又会延伸或延展出来什么新的方式或机会是很多人所缺乏的,作者巧妙的抓住了这一点。 


    而且,几乎每个观点下,都是用一种现象来引起阅读兴趣,然后再用翔实的数据做支撑去阐明观点,比如有关CPI增长按品类拆分后的数据,再比如有关爆款与非爆款策略下的数据对比等等,让观点支撑显得有理有据。 


    二、阅读之后的思考 


    1、关于消费价值观只活一次(YOLO)的思考。 


    这个目前在年轻一代已经是主流思想了,所以很多地方的文旅都在卷年轻人的市场,卷文化,卷体验,毕竟占领了年轻人的市场就占领了主流市场。 


    但其实还有另一波人作者没有提及到,至少说没有浓墨重彩的去说,可能不在作者的关注和研究领域内,另一波人就是老年人,他们是另外一个市场,只是他们和年轻人不一样的是,他们更能深刻的体会到人只能活一次,而活一次的时间明显正在进入倒计时,他们积累了大半辈子,往往并不缺钱,而他们的需求是情感和关怀,现在市场上做得更多的是身体健康和保健的投入上,但事实上关于精神需求这一块我认为还有大量市场,谁能牢牢的抓住这个需求谁就能在未来的10-20年再创造一个新的神话。 


    然后再结合我们财务人,对于我们而言,YOLO对我们的影响会是什么呢?


    我认为未来会出现更多的自由职业者和超级个体。 


    因为大家逐渐意识到,只要你还在打工,就是在做不断的做有限游戏,在不断的出卖自己的体力和时间,在不断的向别人证明自己,而即使是不断的向别人证明自己最终就一定是安全的吗,不,大环境都不确定,何来的安全呢?


    而财务人一旦真正意识到YOLO,能够挣脱束缚之后,能够把提升自己去把自己当成独立创造价值单元,在未来10-20年真正打工的人反而是那些不敢打破自己,改变自己的那一类人。 


    2、关于爆款公式的思考。 


    1、爆款公式=客观概率*产品创新*情感链接

     

    2、客观概率,看的是勤奋,是努力。是别人愿意付出一倍的努力,而你愿意付出二倍的努力,那你的概率就一定比别人高。 


    3、产品创新,看的是自身的价值。是除了基本的产品功能之外,还能不断与时俱进,了解市场变化,从而更新迭代的能力,产品创新度越高,爆的可能性就越大。

     

    4、情感链接,看的是粘性和情绪价值。这个在当下大环境下,在当下经济变缓,利润变少,机会变少的情况下显得特别的重要。同样的产品,是样的创新,如果你能更重视情绪价值,那你一定比别人更能走进客户的心里去,一定更能占领客户的心智。 


    5、结合我们财务人,我们在提供服务的时候,除了专业、除了服务,还能不能提供情绪价值,提供情感链接,如果能,那一定比别人的机会更多。


    坛主木易(杨俊霞)
    2条评论
    发布时间:2024-02-27
  • 给财务人推荐10本适合假期看的书

    这个是我在微信视频号【eleven财务观】直播时给大家推荐的《给财务人推荐10本适合假期看的书》的课件,供大家下载参考使用:


    给财务人推荐10本适合假期看的书


    坛主eleven
    3条评论
    发布时间:2024-01-25
  • 财务尽职调查到底在查什么

    财务尽职调查到底在查什么样


    前段时间每天早读,终于把《财务尽职调查》这本书读完了,光看书名,第一感觉这可能是个工具书,极其枯燥。


    真正上手开始读,却像是在听作者讲多年积淀下来形成的观点、讲具体做事的思维框架和工作方法、讲亲身经历的那些人那些事,可读性很强,像是同作者进行了一次长长的谈话。


    把读书收获和观点形成一篇文章分享给大家



    01

    这本书讲了什么


    这本书的作者是周涛,行业经验极其丰富,有十余年的一线项目经验,主持及参与了数百家公司的项目调研、上市公司年度审计、企业收购。


    整本书270页,本分为四篇,分别是逻辑思维篇业务流程篇分析方法篇实战演练篇



    把这四篇总结归纳一下,主要是说了三件事,哪三件事呢?分别是搞清楚尽调的目的、搞清楚尽调的逻辑、搞清楚尽调的方法,一个个展开来开说。


    搞清楚尽调的目的


    就是在接受尽调委托的时候先搞明白尽调的属性和类别。


    是因为公司马上要IPO上市了,要做的上市尽调?还是因为上市公司要收购另一家企业,要做并购投资尽调?还是因为私募机构投资未上市公司,要做股权投资尽调?又或者是银行或其他信贷机构在放款前,要做债权尽调?


    除了要搞明白尽调的类别,还得搞清楚委托人背后的目的和实际交付的报告格式及结构。这个看起来没什么,但实际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类别和目的背后决定了你要具体采用什么样的尽调方法,避免南辕北辙、没有主线,影响最终的交付结果。


    就像你决定从郑州-北京,是自驾、高铁还是飞机,采取哪种方式的背后是具体到达的时间、地点和现状的交通状况等因素。就算是你决定自驾去,也要同步考虑是走国道还是高速线路。


    搞清楚尽调的逻辑


    就是要搞清楚被尽调企业的经营实质和警惕一些反常数据,你可能会觉得听起来也太笼统了吧,别着急,接着来说具体抓手:四个锚两个支柱。四个锚是什么?是建房子的框架和结构。


    一是了解企业的商业模式,搞清楚他是怎么赚钱的。抓住企业的经营实质,剥开企业华丽的外衣,搞明白企业到底是做什么的。



    他是卖产品的还是卖服务的,还是提供撮合的,还是加工产品的?


    加工的什么产品,有核心技术没有?


    卖的什么产品,提供的什么服务,是自己的产品还是别人的产品?


    撮合的对象是谁,是什么方式撮合?


    二是了解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过程,看明白企业的整个生产(销售或服务)的环节都有哪些,哪个环节的价值最高。


    三是了解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实现过程。对ToB类型的企业,有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了解研发人员的构成、投入、比例、转化成果,毛利率等。对ToC类型的企业,是否有自己品牌,这些品牌带来的客户量、客价、获客成本和人效是多少等。


    四是了解企业的自由现金流。什么是自由现金流?就是企业全部现金流入-全部成本费用后-必要投资后=税后现金流。


    按照理解的意思转化一下:自由现金流=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投资活动净现金流


    二个支柱是什么?是建房子的砖和瓦。


    一是财务分析思维。


    如何通过定量的分析把报表上那些人、财、物数据结合经营场景还原企业的真实面貌,得到定性的结论和观点。


    二是现金流思维。通过了解经营怎么用钱的、钱是怎么融进来的、又是如何投出去的,了解企业是在持续“造血”还是在持续“失业”。搞清楚尽调的方法。就是尽调前要做哪些准备、尽调现场要做哪些工作、尽调结束后怎么撰写报告。


    尽调前做哪些准备呢?


    一是通过公开信息了解行业及发展情况。比如企查查、行业网站、同行业上市公司年报等、行业财经分析等。


    二是通过直接体验被尽职调查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比如你是做摄影的,那我做为客户去体验下整个流程和效率。


    三是通过查看被尽职调查企业的商业计划书。看计划书能否回答企业的关键问题,如果一遍看不明白,三遍记不住:要么企业表达有问题,要么是企业压根就没想让投资者搞清楚。


    四是组建团队制定尽调计划,与行业相关的问题清单、入场前发给企业需要提供的资料清单。


    尽调现场要做哪些工作?


    一是项目初次入场见面会。主要是介绍双方的团队、尽职调查的时间安排、了解企业的商业计划。


    二是确定访谈关键对象。根据实际尽职调查进度可以补充访谈对象,访谈前先列出要访谈的问题,营造宽松的氛围,以封闭式提问为主、开放式问题为辅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结合上下游的访谈验证一下企业的真实状况。


    三是考验企业生产过程。这个环节主要是要清晰知道企业的生产流程,能画出生产流程图,对照生产流程图,识别样本并找出差异原因。


    四是财务与非财务信息验证。除了通过对报表人、财、物的分析之外,还有结合水电气、产量、运费等非财务信息做下验证,看逻辑能否扣得上。


    五是召开项目现场研讨会。每天要开项目复盘会,同时离场前要做项目总结会,整理问题清单对照,避免有漏项的问题。撰写尽调报告的内容包含:企业基本情况、业务及行业情况、财务情况、关联及关联交易情况、税务政策、盈利预测与估值、尽调结论及建议。

    02

    读完这本书的收获


    这本书内容可读性较强,很翔实,中间还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整体读完的收获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让我用两个视角看尽调、二是作者的写作结构对讲课很有启发、三是增强了对不同行业了解的兴趣


    会用两个视角看尽调:哪两个视角呢?分别是从外向内看和从内向外看。


    从咨询顾问的角度从外向内看,明白了尽调不是审计式的调查,不是一上来就审计式的查合同、看账本、翻凭证。而是要建立起一套系统的从企业经营模式入手-具体分析财务数据-多方验证逻辑的一套方法。而从而带着清晰目标的按照既定的时间协调企业方和项目组完成项目交付。


    从企业财务总监的角度从内向外看,了解了尽调机构尽调背后的逻辑、关注事项、会从哪儿入手、会运用到什么方法,可以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准备工作。


    作者的写作结构启发:本以为枯燥的内容被作者用寓意故事、整体框架、工作模型、结构逻辑、具体案例的方式牵引着一直走,直到把他读完。作为一名讲师,要学习作者的处理方式。


    因为课程内容是一方面,但逻辑结构、生动有趣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能否通过各种抓手吸引听课的人愿意一直听下去,直接学习和吸引到精华,是对讲师的极大考验。以后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学会多站在听课人的角度多用接地气的方式、增加生动趣味性的方式。


    增强对不同行业了解:书中最后介绍了半导体行业和医药行业,分别从产业链、企业类型、利润率、生产流程及行业特殊性进行了描述。之前对医药行业有所了解,但看完本书后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半导体行业则是完成了扫盲,对这个行业发生了极高的兴趣。


    虽然现在对这两个行业的特性还达不到张嘴就来的地步,但却为后续大量再阅读相关行业财经报道、行业杂志奠定了基础。突然发现,当不了解一个行业的时候,是人为的把这个行业与自己立了一道屏障。当真正尝试一点点了解他的时候,会有越来越清晰的东西浮现在眼前,距离走近这个行业也越来越近。

    03

    总结


    最后,用作者书中定量、定性和演绎的说法来做个结尾。


    作者说,在尽调中,如果没有大量的定量数据做基础,得出的定性结论就会经不起推敲。


    同时只有定量的数据,没有整体思考和归纳,往往得不出观点,更谈不上再进一步演绎。我想说,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如果没有大量的定量阅读和日常积累作为基础,平时得出的定性观点和结论往往就会经不起询问和探究。


    同时,如果只有大量的定量阅读和积累,没有深入的思考、归纳和延展,往往就会没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你同意吗?


    着力财务,分享思想,提升见解


    木易财眼(muyicaiyan)


    坛主木易(杨俊霞)
    0条评论
    发布时间:2023-12-04
  1. 首页
  2. 上一页
  3. 下一页
  4.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