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4)- 过程思维

295查看

0回复

  • 253主题 254帖数

    级别:会计员

    发表于:2016-02-14 13:53:43






    这是财务经理人思维模式进阶的第四篇


    话说某公司为了争取市场占有份额,降低了产品售价,但谁也无法保证是否能达到效果,正是这种结果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决策层的犹豫不决。不过,等到结果出来后,道理就会变得显而易见,如果市场份额提高了,就说明降价有效,反之亦然。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言论,他们看上去也是以各种事实为依托,只是在事后对问题进行了简单化的处理,有时甚至仗着有事实做证据随意编造说辞,对我们分析决断没什么帮助。只有把事件放在相应的背景下,还原整个过程,才会形成客观的评价。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 - 过程思维。

    “过程思维”  与“多因素思维”是一对孪生兄弟。这两个维度都是讲因果关系的,只是分别从“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的角度论述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 “多因素思维”强调,一个结果可能是由很多不同的原因造成的。反之,一种情形确定后,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这就用到过程思维法。
    没有对过程的关注,会导致我们对事情的判断过于武断,其实就是所谓的“事后诸葛亮”现象。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语句: “就这么简单,我当时怎么没想到呢?”  “如果我在场,我肯定不会这样做,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 然而,如果真的再次遇到相似的情形,大多数人依旧茫然不知所措。这里从媒体、 历史 观、教育三个方面揭示一些不易发觉的误导现象:


    1. 媒体评论问题:可以说很多新闻评论都是事后诸葛亮。“央行宣布降息导致股票大涨”“某公司盲目扩大导致资不抵债”……与媒体同样不负责任的是所谓的专家,总是不惜冒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风险发表各种雷人言论,类似于“母亲怀二胎,女儿闹自杀,专家建议怀二胎前先与孩子沟通”“人民币下跌,专家建议兑换美元”“婚后发现生育问题,专家建议婚前检查”,建议某些专家在发言前先考虑下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公众对智商秀的承受下线。

    2.
    历史 观问题:主流意识里, 历史 发展是有规律的。于是,对 历史 的研究往往陷入了这样一个悖论:从很多 历史 事件中总结出所谓的规律,然后再用这个规律反证这个 历史 事件必然发生。因为这些规律的存在, 历史 人物和相应的 历史 事件都变得简单纯粹,没了血肉和细节,反而成了无关紧要的 历史 符号。仔细研究下我们的 历史 课本,发现里面没有一个有正常情感的人物,几乎都是各种偏执狂, 历史 上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复杂的局面,一直沿着“得民心者的天下”“变则通,不变则亡”这样清晰的脉络发展着。


    3.孩子教育问题:教育说白了是对经验的总结,很多人的启蒙教育都是这样由 历史 开始的:孟母三迁后孟子有了好的学习环境成就了儒学宗师;李白听了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后发愤图强就成了一代文豪;魏征向领导坦言直谏成了治世名臣。长大一些,我们不在相信 历史 的童话,教育版本也做了更新,这时“邻居家的小孩”取代 历史 人物义不容辞的冲在了前面,典型的句式是:“你看,那谁谁谁,怎样怎样,最后人家如何如何,你也要怎样怎样”。从小灌输给孩子的都是一些经过阉割的观点,许多家长(这里包含老师)自己都是稀里糊涂却想让孩子明白。更重要的是,家长自己不关注过程,只会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样一来孩子不可能有真实的体验,探索和好奇的天性被家长这些并不严谨的法则所桎梏,很容易扼杀独立思考的能力,二来可能间接教会了孩子虚伪,表面上迎合大人,叛逆心理却在滋生,最终释放压抑的天性可能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

    4.经验主义、教条主义问题:从以上三面可以看出,媒体、
    历史 、教育的误导让我们产生了认错误的认知,但错误的认知本身并不可怕,社会运转从来不依赖什么真理。大多数时候,我们归纳出一个结论,是将其作为经验作为行动指导。这时忽略对过程的关注,盲目套用经验,依教条行事,则会导致实实在在的资源浪费和损失。沿用上面媒体、 历史 、教育三方面的例子,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
      ①上一次央行降息后股票大涨,现在又降息了,果断买入。
      ②日本有个明治维新,我们也来个戊戌变法,国家富强之日可期。
      ③家长从小教育我做事要稳重,这件事情有风险,还是算了吧(这句话使很多人
    永远原地踏步,夸张点说,毁了整个民族的创新力)


    那么,我们如何通过思维训练,避免落入专家陷阱呢?答案是运用过程思维法门:面对一个结论(表现形式可以是一种说法,观点或一种理论),不要急于评论,尽可能的多设想一些问题发生时的情景,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看法。把问题反过来想,问自己“这样的原因除了会导致现在的情况,还会导致什么样的其他结果?” 这个表述和多因素思维中提到的法门是等效的,利用这个方法可以强迫自己回到过程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里依然举吃药治病这个例子:

    例:吃了这个药,病好了,所以说这个药治好了病。先问自己“吃药这种行为除了会治好病外,还会导致什么后果吗”,这时你会不会联想到这类问题:
      吃药导致病人吃药后身体抗药性增强,病越来越不好治了
      如果药不对症,反而耽误了正常的治疗
      是药三分毒,导致我身体机能下降
      ……

    经过这样的思考,将会使我们更加客观分析吃药这个行为本身,下次在我们有同样的症状时,可能会有更客观的判断。 否则,即便这次真的是药治好了病,也可能会导致以后不加区别盲目用药的结果。

    同样,关于 历史 观, 历史 人物在当时的情境下,面临着复杂的局面,有时会面出现两难选择的局面,但每一种选择在当时看来都有其合理成分,而每一种选择都会导致 历史 不同的发展轨迹,从这个角度来看, 历史 极有可能是随机发展的,没有规律。从这个角度看, 历史 无法评价。很多依据历史而得出的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其实并不可靠,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会慎重引用历史结论做为自己决策依据。

    本文摘编自天涯社区

    分享
    关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

    复制
    复制成功!

发表回复